“開源 RISC?V AI 加速器預計在 2025 年市場規模將超過 11 億美元,隨著 AI 芯片整體市場向 AI 加速芯片(ASIC)擴展,RISC?V 架構迎來了專業化和邊緣部署時代的機遇。”
01 Qt 收購“I.A.R. Systems
Qt 以現金溢價方式提出收購 IAR,金額估值約 2.3?億美金,董事會支持并獲得主要股東承諾。目標是通過整合 UI 與嵌入式工具鏈實現平臺優勢,并推進 IAR 向訂閱模式轉型。交易需達成高股權比例接受并獲監管批準,最終完成日期預期在?2025 年 9 月底前。
· 業務整合預期
Qt 計劃將其跨平臺 UI 工具鏈與 IAR 的嵌入式系統開發工具(編譯器和調試器)整合,提供從 UI 到底層 MCU 的一體化開發平臺。
· Qt產品整合與平臺一體化
Qt 的目標是構建“一站式嵌入式開發平臺”,將其 GUI 框架(Qt/QML)與 IAR 的低層工具鏈(編譯器、調試器)打通。
預期影響:
IAR 編譯器(如 for RISC-V、ARM)將進一步優化與 Qt 運行時的兼容性。
會開發Qt + IAR 聯合 SDK(適配 STM32、RA MCU、RISC?V 開發板等),增強交叉編譯體驗。
IAR 的 Build Tools for CI/CD 將可能與 Qt Creator 集成,實現 DevOps 自動化工具鏈。
· 多架構擴展趨勢將增強
Qt 希望擴大其對 Arm、RISC?V、Renesas RA、NXP i.MX 等平臺的影響力。
IAR 未來的產品路線會更傾向:
加速對 RISC?V 商用 MCU/SoC 的支持;
增強與 Qt LTS/RTOS 的聯調功能;
增加 多核調試支持(尤其是 AI+MCU/MPU 異構結構下)。
原文鏈接:https://www.newelectronics.co.uk/content/news/iar-accepts-a-230m-bid-for-the-company-from-qt
02 Parrot OS?6.4 計劃支持 RISC?V
Parrot OS 是一個專為信息安全、滲透測試、取證分析與隱私防護設計的 Linux 發行版,由意大利團隊 ParrotSec 開發,基于 Debian GNU/Linux。它是 Kali Linux 的重要替代方案之一,強調安全性、輕量化和匿名性。
· 初步支持
Parrot OS 6.4 開始支持 RISC?V 架構,該發布為后續版本(如 Parrot 7.0)全面適配 RISC?V 做準備。
· 構建腳本
核心構建腳本經過重寫,增強自動化能力,從而更輕松地生成包括 RISC?V 在內的多平臺鏡像。
· 為 Parrot 7.0 鋪路
官方確認 6.4 為 6.x 最后一個版本,下一代 Parrot 7 將基于 Debian?13 “Trixie” 構建,并明確將引入 RISC?V 支持與多桌面環境格式
· 技術與生態影響分析
多平臺滲透測試平臺布局:隨著 RISC?V 支持加入,安全研究者和滲透測試人員將可以在低成本 RISC?V 平臺(如 SiFive 開發板)上運行 Parrot,包括其工具鏈(Metasploit、Sliver、Caido 等)。
構建與部署能力升級:重構后的構建流程有助于將來支持 RISC?V 鏡像的持續集成與自動發布,從而簡化開發者和 DevOps 的適配流程。
社區與生態擴展:RISC?V 的加入吸引更多開源社區、芯片設計者和教育用戶進駐 Parrot 生態,推動安全工具與教育資源的交互整合。
原文鏈接:https://cyberpress.org/parrot-os-6-4-launches/
03 國產芯片設備“教學”革命
中國廠商推出了一整套國產芯片制造設備,達到可“教人如何從頭制造芯片”的水平。其目的是讓公眾和研發人員更直觀地理解芯片制造流程,從晶圓處理、刻蝕到封裝各環節一目了然。
中國芯片設備正在經歷從“追隨者”到“逐步自主”的轉型:
教學與普及驅動的設備透明化,幫助培養從業者;
多重圖案化+國產DUV路徑成為應對高端設備阻斷的策略;
國家政策與企業資金支持推動國內設備領域快速擴張;
雖已邁向中端(28nm–7nm),但高端 EUV 仍是中國無法觸及的制高點。
· 中國設備廠商正逐步填補高端設備空白
企業如 SiCarrier 在 2025 年的 Semicon China 展會上亮相多款國產制程設備,包括刻蝕、沉積以及檢測等工具,并宣稱具備 5nm 多重光刻工藝能力,繞開對 EUV 的依賴。
SMEE(上海微電子)在 2023 年推出 SSA800 系列深紫外(DUV)浸入式光刻機,具備制造 28nm 芯片的能力,并正著手攻克 7nm–5nm 多重圖案化技術。
· 自給率提升與挑戰并存
根據 Reuters 報道[1],國產芯片制造設備在中國采購市場中的占比由 2020 年的約 5.1% 提升至 2024 年的 11.3%,顯示國產化進展。
不過,頂級 EUV 工藝仍由荷蘭 ASML 壟斷,中國雖在 DUV、刻蝕與清洗設備方面取得進展,但高端刻蝕設備(如 EUV)仍不能國產化。
· 技術繞路與應對策略
在受限于美國對 EUV 設備出口管制后,中國通過 “多重圖案化” 技術(multi-patterning)結合國產 DUV 設備,間接實現類似 5nm、7nm 工藝的芯片制造路徑。SiCarrier 已申請相關技術專利。
技術路線以更高成本和更低良品率為代價,但為克服外部封鎖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 國家戰略與市場前景
報道強調,國內廠商背靠國家投資(如半導體專項基金),正迅速擴充產能并拓展市場,包括刻蝕、清洗、光刻及檢測等設備領域。
SMIC 的新生產線已大量使用國產設備并推廣到28nm及7nm工藝,使國內設備商的市場空間擴張明顯。
04 RISC?V 正從開源 CPU 架構,邁向AI 加速器基礎設施
從納入低功耗推理芯片,到 Meta 等巨頭探索訓練加速的高性能方案,生態與市場快速擴張——2025 年 RISC?V AI 加速器收入破 11億美元,邊緣芯片出貨量預計十年內突破億級。
· RISC?V 在 AI 的關鍵優勢
RISC?V 是一種開放式、模塊化 ISA,非常適合于構建定制的 AI 加速器,能夠針對專用工作負載(如矩陣乘法、量化處理)優化處理路徑維基百科。
軟件驅動硬件設計,使芯片可擴展且易于集成多核、GPU/NPU 等 AI 元件,促進硬件/軟件協同設計。
· 典型應用與案例
Meta 正測試其首款基于 RISC?V 的訓練加速器(AI training accelerator),聯合 Broadcom 和臺積電實現流片,若順利應用,將降低對 Nvidia H100/H200 等 GPU 的依賴
多家公司正在開發面向 端側(edge)或嵌入式 AI 推理的 RISC?V SoC,典型代表包括:
Marsellus:一款超級低功耗 AIoT SoC,支持 DNN 推理,功耗僅數十 mW,性能達 3.32 TOPS/W(軟件),12.4 TOPS/W(硬件)
Occamy:具備 432 核心、支持雙 HBM2E,目標面向大型線性代數與稀疏計算
DARKSIDE:面向極端低功耗邊緣端 AI 推理與訓練,采用混合高精度/低精度數據路徑
· 出貨預測與生態
據 ABI Research 預測[2],到 2030 年,RISC?V 架構的邊緣 AI 芯片出貨量將增長至 1.29 億顆
RISC?V 聯盟和生態系統不斷壯大,已有包括 Google、MediaTek、Intel、Nvidia 等大廠參與,推動開源 RISC?V 架構加速器在 AI 應用的標準化
· 展望:RISC-V 在 AI 演進路徑
不僅限于端側部署,RISC?V 正走向高性能訓練加速器,挑戰仍有待驗證功效與性能比。
模塊化 ISA 特性允許定制擴展指令,對 Transformer、LLM 推理等特定 AI 工作負載進行專門優化。
中國、歐洲、美國等地都積極推動以 RISC?V 芯片自治替代傳統閉源架構,兼顧成本、可定制性、供應鏈多樣化等需求。
原文鏈接:https://sqmagazine.co.uk/ai-chip-statistics/
05 酷斃了|用 160核 MCU 堆一個 掌上集群
德國硬件愛好者 Matthias “bitluni” Balwierz 打造了一張 M.2 插槽卡,堪稱“RISC?V 超級集群”——高密度集成 160 個 CH32V208 單核 RISC?V MCU,每顆頻率可達?144?MHz,這些微控制器被分布在板面如“小刺”般的 10 個模塊上,形如掌上超算。
· 性能演示與實驗
雖然單顆 MCU 性能有限,但 160 顆集群也算得上“80 年代中期水準的超算”。Balwierz 使用一個“光線行進(raymarcher)”演示,盡管速度尚不能媲美現代 GPU,但足以展現其并行能力
· 架構與設計挑戰
模塊化 M.2 平臺:主板帶有 10 個垂直 M.2 子板,每塊上有 16 顆 MCU;選擇靠接電線進行連接設計,類似“刺猬狀”結構。
功耗與供電問題:項目正在調試中,主因是電源不足導致“brownout”(棕色斷電),再加上 PCB 無良好地平整接地,信號線也沒有配合終端匹配,容易出現干擾問題。
通信瓶頸:通過 PCIe 上的 WCH CH382 串口橋連接主機,計算能力遠勝通信帶寬——典型“算多傳少”難題
引用列表
來源:V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