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簡稱《意見》)日前發布,4方面10條惠民政策舉措引發社會關注。昨天,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負責人詳細解讀政策亮點,從養老、教育、就業等多維度釋放民生紅利,讓“民生10條”真正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獲得感。
開展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調劑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10.7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3.2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記者注意到,《意見》將“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列為重要舉措,為此,人社部明確以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為重點,取消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推行更靈活的繳費方式,引導有條件群體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針對新就業形態人員,將穩妥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范圍,通過完善費率政策覆蓋更多從業者。
在養老保障方面,國家財政承擔的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步上調,中央財政加大補助并開展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調劑,超3億老年人將受益。
醫療保障領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至99元,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增加30元至700元,中央財政的加碼投入將進一步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抓緊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
當前全國各學段教育學齡人口在規模和結構上發生一些新變化,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意見》在教育領域打出“組合拳”:基礎教育方面,將新建改擴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覆蓋,通過“縣中振興計劃”改善縣域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加快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向農村學校傾斜,并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子女享受同城教育權利。
高等教育方面,“雙一流”高校今年實施本科擴招,中央財政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新增資源適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傾斜,同時引導高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強化行業企業實踐培養,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據介紹,中央財政安排學生資助補助經費809.45億元,進一步提高國家獎助學金資助標準,擴大政策覆蓋面。
針對“一老一小”服務,財政部正配合完善養老育幼體系,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失能老人照護,同時抓緊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加快普惠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切實回應家庭養育需求。
就業優先政策再加碼
就業保障方面,中央財政安排667.4億元就業補助資金,支持地方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延續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見習補貼提前發放等政策,幫助企業穩崗。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擴大至社會組織,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同時加強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幫扶。技能提升補貼申領條件持續放寬,支持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進一步強化,中央財政安排1566.8億元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支持各地及時發放救助金,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群體實現應保盡保。相關部門將指導地方創新救助方式,提升精準性,確保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表示,將推動重大配套政策“成熟一個、推出一個”,通過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從社會公平角度評估政策對社會預期的影響。
隨著《意見》逐項落地,養老、教育、就業等領域的民生“禮包”將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讓政策溫度轉化為生活質感。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