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正從“互聯網+”的廣泛連接階段,向“人工智能+”的創新引領階段邁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互聯網+”構建了萬物互聯的數字底座,“人工智能+”則助力產業智能升級。
“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國產人工智能強勢興起,2024年全球新公開的4.5萬件生成式AI專利中,中國占比61.5%,位列世界第一。阿里、階躍星辰等企業開源的Qwen3-Coder、Step3等模型登頂全球開源社區下載榜,國產大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推理等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數字基礎設施全球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5G網絡,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總數達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突破2.18億戶。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
也應看到,我國數字經濟在躍升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人工智能底層框架由歐美主導,我國在基礎理論、原創性算法等方面仍有差距。在GPU芯片、先進光刻設備和EDA軟件等關鍵領域,我國對外依賴度較高。國產基礎軟件生態在完整性、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方面,與國際領先產品存在代際差距。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應用中出現算法公平性、數據溯源與安全防護等問題,亟待建立更加系統完備的治理體系。進入“人工智能+”階段,應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深化場景落地、健全產業生態、完善治理體系,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強化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筑牢自主創新根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類腦計算、神經符號融合等前沿方向,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建立長期穩定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大模型、人機協同、自主無人系統等方面,主攻關鍵核心技術,加速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技術體系。補強產業基礎短板,重點布局行業級人工智能軟硬件協同開發技術,推進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關鍵領域國產替代,構建自主可控、軟硬協同的人工智能基礎生態底座。
深化場景落地,加快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以“人工智能+”行動為抓手,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速滲透、深度融合、廣泛應用,形成創新與應用互促的良性循環。聚焦民生、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重點領域,構建“數據驅動—場景牽引—商業閉環—技術突破”正向循環,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成果向實際應用的高效轉化與規模化推廣。
協同各方主體,合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聚焦技術研發、場景應用與產業升級,構建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專業機構等多方參與、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立足區域資源稟賦與產業優勢,發展特色化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強化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帶動上下游協同創新與資源整合,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鼓勵中小企業融入集群生態,在細分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
健全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推進產業安全可控與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數據安全、算法歧視、隱私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風險挑戰,強化對人工智能安全倫理風險的前瞻研判與動態監測,筑牢技術發展安全屏障。構建適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的敏捷治理框架,實行分級分類監管機制,預留政策彈性空間,保障技術演進與制度創新的動態平衡。
來源:《經濟日報》






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