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運用,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從消費角度看,人工智能正在從以下幾個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人工智能可以進一步促進有效需求。一是有助于擴大消費的空間。在滿足大眾化消費需求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滿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也將節省人的勞動時間,擴展人的生活、發展和享受的時間。這些都為拓展消費的空間提供了可能性。二是有助于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三是有助于提升消費的黏性。人工智能通過對消費習慣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匹配每一個消費者的喜好,改善消費者的體驗,增加消費者的“獲得感”和“效用水平”。四是有助于釋放消費的潛能。“人機互動”可以更全方位地捕捉人們的偏好,將消費潛能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減少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消費延遲。五是有助于降低消費的不平等。人工智能可以極大提升消費的便捷性,讓老人、殘疾人、病人等特殊群體的消費變得不那么難,降低消費層面的不平等。
人工智能能夠進一步增加有效供給。作為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擴大了生產的可能性邊界,自然也就增加了消費的可能性邊界。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勞動力的邊際產出,也就增加了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從而有助于提升消費者的支出能力。通過對消費群體偏好的“畫像”,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讓生產者的供給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增加有效供給,減少產能過剩、逐底競爭和消極內卷。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能夠讓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同時產生作用,一方面保持價格水平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讓生產走上差異化的方向(如口味、花色、品牌、款式),讓消費者獲得來自多元化的福利。與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的推出,可以刺激新的需求,激活休眠的需求,產生“供給創造需求”的效果。如帶有智能駕駛功能的新能源汽車,既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也受到老年人的關注。
人工智能有助于進一步優化政策設計。在人工智能的牽引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優化,從供給端發力轉向從需求端發力,從著眼于強化生產轉向著眼于創造消費。在人工智能的引領下,宏觀經濟周期更容易被熨平,避免大起大落,為平滑消費創造條件。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收入政策和分配政策有望更為有效,通過再次分配等手段,可將收入適度導向邊際消費傾向更高的群體,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區域經濟政策得到進一步優化,讓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獲得人工智能的賦能,實現消費能級的躍升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如,夏季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萬人星空演唱會進行的無人機表演,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消費,讓文旅的能級得到了提升。在開放的環境中,人工智能也可以助力進口從注重供給和生產走向注重需求和消費,從進口服務于“查漏補缺”走向提升消費品質和消費能級。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能也可以助力設計消費友好型和更健康的貿易政策。
人工智能助推進一步拓展消費場景。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讓傳統經濟業態升級。以夜間經濟為例,上海世博源通過“AI+商業”的互動體驗,打造2025上海夜生活節消費新場景,受到消費者歡迎。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催生新的消費場景,如無人機表演等低空經濟。近些年來,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首發經濟等新的經濟業態不斷發展。伴隨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運用,這些新的經濟業態中有望產生消費友好型的場景,產生更大的消費動能。譬如,伴隨人口老齡化,智能養老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人工智能有助于打造更多與此相關的消費場景。
來源:《光明日報》






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