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
5年多來,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內需主動力更加強勁
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我國一年有近50萬億元的消費、超過50萬億元的投資、超過20萬億元的進口,是全球最具成長性、最具潛力的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過去4年,我國經歷了國際環境劇烈變化等多重困難挑戰沖擊,但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就沒有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表示。
看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消費擴容提質趨勢愈發明顯。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備受歡迎,國風國潮商品表現亮眼,“蘇超”“村BA”等火爆出圈,《哪吒2》刷新我國影片票房紀錄,文體、旅游、康養等供需更加多元。“十四五”前4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
看投資,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
我們更加注重補短板利長遠,高質量推進“兩重”建設;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后勁,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持續多年快于整體投資增速;更加注重增進民生福祉,社會民生領域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更加注重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核電、鐵路等領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吸引民資入股。“十四五”前4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安全發展基礎持續鞏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通盤考慮內外部風險挑戰,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十四五”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攻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創新投入穩步增長,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大國重器”彰顯硬核實力,“天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采樣返回,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中國以24個集群數量連續第3年位列全球第一。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迭代發布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集中清理4218件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頒布施行民營經濟促進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深入推進招投標改革,醫保實現跨省域直結、網購實現跨平臺支付……我國堅持“立破并舉”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超大規模市場集聚資源、擴大內需、激勵創新的作用不斷發揮。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基礎更加鞏固。糧食方面,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安全方面,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煤、油、氣、電、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產業基礎方面,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新能源汽車、高鐵、風光電等一批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唱響開放共贏時代強音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擴大免簽“朋友圈”,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推廣至全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超1900萬人次,同比增長30%,其中免簽入境1364萬人次,同比增長54%。前8個月,享受離境退稅人數同比增長248%,退稅銷售額增長98%。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盡管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但中國始終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實際行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
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占世界比重穩定在14%以上,進口占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2024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
制度型開放取得新突破。我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重點領域改革開放加快推進。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持續縮減,制造業領域準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等服務業領域開放試點有序開展。多次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中國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堅定行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舉辦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為世界各國提供共贏舞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前三,連續9年占全球份額超過10%。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十四五”以來,我國累計吸收外資已超過7000億美元預期目標。今年上半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3萬家,同比增長11.7%,外資企業用實際行動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我們歡迎各國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更好實現互利共贏”。
來源:《經濟日報》






資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