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通“鴻蒙”路口智能信控應用項目
★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1 項目背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用汽車的快速普及,城市交通的壓力越來越大,交通信號系統也日益成為交警進行交通管理的重要工具。交通信號系統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發揮著規范通行權、優化時空資源分配、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的作用。
某市作為我國華東地區的經濟重鎮,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伴隨著一條新的地鐵線路的建設,交通管理迎來了以下新的挑戰:
(1)由于占道施工,道路通行能力受限,交通流混亂,需要動態、自動的交通信號管控;
(2)路口信號控制需根據施工進度隨時調整,需要信控設備能快速部署,靈活調整。
2 項目實施與應用
本次項目涉及兩個連續信控路口,路口原有信號設備老舊,不能滿足因道路施工而對信號靈活管控的要求。
根據設計方案,使用軟通鴻蒙抱桿式、落地式信號機各一臺替換原有某進口品牌設備,在四個方向的信號燈桿上安裝鴻蒙AI交通流相機,采集來車方向的交通流特征,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實施方案示意圖
(1)A交叉口
于現有信號機旁立桿,將抱桿式信號機掛桿固定,上桿線纜做鋼板防護。
·安裝內容:
安裝8相位輸出鴻蒙信號機一臺;
安裝鴻蒙AI視頻攝像機4臺(每個方向一臺);
安裝4G無線遠程傳輸設備一套。
·土建施工:
建立桿件基礎需破土下放地籠,地籠長800mm4根螺紋鋼,大約寬度300mm。地坑的開挖深度約800mm,地坑寬度約500mm,水平距離約1-2米,埋管深度300mm。
(2)B交叉口
路口東南角拐角處,在現信號機西南側新設一臺落地式信號機,需要新做信號機基礎、設置地下PVC管道(綠地內),引入接線井或現信號機機柜下部,布設自現信號機到新設信號機之間的電源電纜、多芯控制電纜各一條,長度分別是5米、6米。
·安裝內容:
安裝16~32相位輸出信號機一臺;
安裝視頻攝像機1~2臺(現場依據供電條件);
安裝4G無線遠程傳輸設備一套。
·土建施工:
信號機基礎,長650×寬650×高600mm,其中露出地面大約200mm左右,頂部與現有其它機柜基礎一個平面,PE管埋深300mm左右,與現電纜井水平大約2~3米。
(3)軟通鴻蒙信號機控制平臺
在交警視頻網內搭建軟通鴻蒙信號機控制平臺,實現信號機運行監測、燈組狀態監測、日志管理、故障管理等功能。
3 項目創新性
通過項目,驗證了軟通鴻蒙信號機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應用創新:
(1)分布式架構打破傳統孤島
鴻蒙系統通過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實現交通信號機與車輛、路側傳感器、云端平臺的實時互聯。傳統信號機依賴獨立硬件和封閉協議,導致數據割裂;而鴻蒙系統統一設備接入標準,支持多源異構設備(如攝像頭、雷達、車載終端)的協同調度,構建“人-車-路-云”全場景交互網絡。
(2)強實時性與智能決策閉環
亞秒級響應優化信號配時:鴻蒙內核針對交通場景優化實時調度算法,支持亞秒級任務處理。信號機可動態融合路側視頻感知和互聯網交通數據,通過內置算法計算快速生成配時方案,減少路口平均延誤30%以上。
“感知-預測-決策”閉環:依托鴻蒙AI框架,信號機可預測短時交通流變化。在車流高峰時段自動延長綠燈相位,或聯動相鄰路口形成“綠波帶”,提升主干道通行效率。測試顯示,此類動態優化使路口通過效率提升25%。
(3)開源生態推動行業標準化
鴻蒙系統通過統一技術底座解決交通設備碎片化問題:
協議兼容性:支持OpenHarmony內核,適配不同廠商的硬件設備(如信號燈、卡口終端),降低系統集成成本。
國產化替代:打破國外操作系統壟斷,為信號機提供自主可控的底層支持。推動鴻蒙成為城市交管的行業標準,加速國產方案落地和推廣。
軟通鴻蒙信號機在交通信號機領域的創新,本質是通過分布式架構重構控制邏輯:從孤立硬件到全域互聯,從靜態配時到動態決策。其技術突破不僅提升單點效率,更推動城市交通系統向“全場景智慧協同”演進。未來隨著開源生態完善及AI深度融合,鴻蒙信號機有望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神經節點。
4 效益分析
4.1 通行效率提升:減少延誤與擁堵
(1)動態信號優化
鴻蒙信號機融合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實時接入路側鴻蒙AI相機采集的結構化交通數據,通過內置智能算法,動態調整紅綠燈配時,在高峰時段自動延長綠燈相位或生成“綠波帶”,使本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5%,路段通行時間縮短15%~20%。
(2)協同控制能力
實現兩個路口聯動調度,打破傳統信號機單點控制的局限。通過鴻蒙的分布式架構,相鄰信號機共享車流數據并協同決策,減少車輛重復啟停,路口平均延誤降低30%以上。
4.2 安全與可靠性增強
(1)網絡安全提升
軟通鴻蒙信號機內置防火墻和路由器模塊,通過設備白名單的機制,有效封堵了非認證設備的破壞性接入,大大提高網絡接入安全。
(2)數據安全加固
軟通鴻蒙信號機采用國產化CPU芯片及鴻蒙操作系統內核,實現底層代碼自主可控。結合國密加密芯片加密傳輸交通流機設備控制等敏感數據,全程防泄露,保障系統安全。
4.3 運維成本顯著降低
(1)設備統一接入
鴻蒙分布式架構統一設備協議標準PDMP,支持不同品牌傳感器設備即插即用。減少30%硬件兼容性調試成本。PDMP設備可根據組網情況和網絡負載情況,靈活選擇發現方式廣播或單播方式發現設備,不僅支持主動發現網絡內其他設備,同時支持被動通知方式高效感知設備在線狀態。
(2)智能運維減負
鴻蒙信號機支持可靠的請求響應式連接,以及實時的訂閱發布式連接,除了傳統TCP可靠連接,還支持弱網下UDP可靠連接,整體可靠性提升20%。同時,系統提供可視化終端實現設備狀態遠程監控與AI預警,傳統現場人工巡檢頻次降低50%,系統故障排查效率提升40%,運維人力成本節約顯著。
5 項目意義
本次鴻蒙交通信號機試點項目作為中國智能交通轉型的關鍵實踐,不僅驗證了國產操作系統在核心基礎設施領域的落地能力,更在技術自主、城市治理、產業生態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大核心價值:
(1)技術自主可控的里程碑突破
傳統交通信號系統長期依賴國外操作系統,存在安全與升級隱患。鴻蒙信號機以OpenHarmony產技術底座為核心,實現從芯片、操作系統到應用層的全棧自主可控。破解了交通設備“多國多制”的碎片化困局。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在交通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技術主權確立,為行業國產化替代提供標準化范本。
(2)全域協同效率的顛覆性提升
試點項目驗證了鴻蒙分布式架構對交通流優化的革命性影響。通過路側傳感器、互聯網交通數據等多源數據融合,信號機實現毫秒級決策,系統根據實時車流動態調節配時,通行效率提升26%,高峰期擁堵縮短40%。
(3)產業生態共建的催化引擎
本次試點項目推動形成“技術底座+場景應用”的開放生態;
標準化接口:使用華為提供鴻蒙底層能力與開發工具,軟通智慧基于統一標準開發行業應用,降低30%設備兼容成本;
區域協同創新:軟通鴻蒙信號機采用生態共建模式開發,解決了傳統交通系統“重復建設、數據孤島”痛點,激發產業聚合效應;
鴻蒙交通信號機試點項目的核心意義,在于以“全域智能”替代“機械控制”;
技術層面:奠定國產化數字底座,破解“卡脖子”風險;
經濟層面:提升效率降本增效,孵化智慧交通新業態;
社會層面:推動城市治理向實時化、人性化躍遷。
隨著本次軟通鴻蒙信號機的實景落地,試點經驗正加速復制,成為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核心引擎。
摘自《自動化博覽》2025年6月刊






案例頻道